1.碑林
碑林(Forest of Steles)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其创始者为北宋名臣吕大忠(陕西蓝田人),时任陕西转运副使。 碑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石刻的集中点之一,也是历代名家书法艺术荟萃之地。“碑林”由于碑林丛立如林,蔚为壮观而得名。碑林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已它独特的收藏而成为中外驰名的艺术瑰宝。
简介
碑林 将众多矗立的石碑集中在某一园落里,供人们观瞻欣赏、研习借鉴的场所,称为“碑林”。著名的如西安碑林,陈列汉至清代的各种石碑、墓志二千余件,与曲阜孔庙碑林和泰山岱庙碑林合称中国三大碑林。古代碑林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祖国历史和艺术的珍贵第一手资料。----《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历史
碑林保存了中国最完整的一套石刻书籍,是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的十二部经书,共114石,228面,刻六十五万二百五十二字。这些经书,都是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因刻成于唐开成年间,又称为《开成石经》。
碑林里最宏伟的石碑,要数巍然高耸的《石台孝经》, 碑高近六米,碑顶有雕满卷云的双层华冠,碑座是有线刻狮子、蔓草的三层石台,碑身是有四块巨石合成,上刻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亲自用隶书书写并加以注释的《孝经》,以及他为孝经写的序。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最初是漕运使吕大忠等人为保藏因唐末五代战乱而委弃市井的唐《石台孝经》、《开成石经》及颜真卿、柳公权等所书的著名石碑而兴建的,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就
西安碑林现收藏有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近3000件,展出1089件,收藏碑石、墓志的数量为全国之最,且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这里碑石如林,篆、隶、楷、行、草各体俱备,名家荟萃,精品林立,令人惊叹不已。
碑文
碑林中还有许多碑文,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如中外驰名的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录了景教(古罗马基督教的聂思脱里派)的教旨仪式,在中国的传播及景教僧在唐朝一百五十年中的政治活动情况,碑侧及下端刻有古叙利亚文记事和僧徒多人题名,在研究宗教史及中国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由唐代名书法家徐浩书写的《不空和尚碑》,碑文记述了佛教密宗的传承历史,以及荣任唐王朝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国师不空和尚的业绩。唐天宝二年(公园743年)大温国寺寺主思庄等,为纪念其师怀恽建立的《唐阐法师碑》,记载了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善导大师和怀恽法师弘扬净土的事迹,弥补了历代史籍记载之不足。驰名的《汉曹全碑》记载了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以及在陕西合阳一带的活动。还有“疏勒国王和德弑父篡位”,及“和德面缚归死”等事实,均可弥补和订正史书的缺憾。
墓志
西安碑林内,还收藏了九百余块从晋至清的墓志。墓志是为了防止陵谷变迁,桑沧更替,将死者的姓名、籍贯、官职、生平事迹、埋葬地点等,刻于石上、砖上,使后世有所稽考。这些墓志所记事实,可以考证史籍之异同,补充史籍记载的缺漏,研究各民族及各国的交往,考证古代郡县乡里之所在,以及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等等。
书法碑
碑林对人们的最大吸引力,还在于它集中了许多杰出出发家的传世名作。如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刻的《曹全碑》,笔画圆润而精气内涵,体匀整秀而飘逸多姿。
碑林保存的名碑中,以唐碑最为突出。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险劲精绝,格局峻峭,间架结构端整劲秀,笔力刚劲,“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自成一家。褚遂良书写的《同州圣教序碑》,被誉为笔势如铁划银钩。他的书法流畅多姿,气势刚健,颜妙超纵,弥觉珍贵。欧阳询之第四子欧阳通,幼年失父,刻意模仿父书,得父法而险峻过之,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传世石刻,除河南开封博物馆收藏得《泉男生墓志》外,就数碑林所藏的《道因法师碑》了,他的书法刚劲,结构严谨,与其父各臻其妙,而又一脉相承。
碑林还保存了唐代杰出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五通丰碑。其中有他四十四岁时写的《多宝塔碑》;五十六岁时写的《郭家庙碑》;六十二岁前后写的《藏怀恪碑》;七十一岁时写的《颜勤礼碑》;以及他七十二岁时写的《颜家庙碑》。这使我们有幸欣赏一个伟大书法家,三十年间各时期的杰作。颜真卿的字被称为“颜体”,他的楷书端庄雄伟,行书遒劲郁勃。他用笔均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屈折处圆而有力。
《大达法师玄秘塔碑》,是唐代晚期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杰作,书体严谨浑厚,笔势挺拔遒劲,势如削竹,骨力遒劲,历来有“颜筋柳骨”的赞誉。
碑林最著名的书法碑,还有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刻的,由唐弘福寺和尚怀仁集王羲之墨迹中的字组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怀素写的《草书千字文》,篆书在唐代,推李阳冰为首,被誉为“若古钗倚物,力有万钧,李斯之后,一人而已”。他的篆书《三坟记》和《先茔记》,运笔合理,矩法森森。
石刻
碑林中还有许多引人注目的石刻,更使碑林锦上添花。如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刻的《唐王维画竹》,以它的挺拔潇洒之态,清妍高雅之神,博得人们的喜爱。明代刻的《达摩东渡图》和《达摩面壁图》,是西安风颠和尚的手笔,画面以粗线条写意,局部用工笔细描,画出一印度僧人的虔诚形象,及其生动传神。
布局
博物馆的各陈列室,以棂星门中门为主轴线,自南而北对称排列。前半部为临时性专题陈列室,自轴线正中上有“碑林”匾额的碑亭以北为碑林陈列室,西侧为石刻艺术室。
进入西安碑林大门,可以看到一座四角形两层飞檐的亭子,里面竖立着著名的《石台孝经》。这是由四块石板组合成的长方形石碑,高5.1 米,安置在三层石
台上。《孝经》是宣扬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历代封建王朝十分重视。唐天宝四年(公元745 年),唐玄宗李隆基亲自加注,并用隶书行文。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孔庙旧址,其建置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保存至今的照壁、牌坊、泮池、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两庑等多为明清的建筑,并遵循着孔庙固有的建筑格局,组成了一个绿树掩映、古朴典雅的庭院式建筑群。陈列于小殿两侧的唐景云钟、大夏石马都是国宝级的艺术精品。前者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其音质纯美,钟声清晰宏亮,钟上还铸有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的铭文一段,是李旦鲜有的传世字迹中的佳作。后者大夏石马,是十六国时代匈奴族铁弗部建立的大夏国的作品,他继承了我国汉代时刻艺术雄浑深沉,体魄巨大、生动传神的特点,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水平,同时也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珍贵民族文物。
石刻艺术
石刻艺术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汉唐盛世,造型艺术因反映时代精神而大放异彩。汉代石刻的雄劲、简炼,唐代石刻的精美、圆润,都表现了中华民族进取、向上的气派和精神,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匾额七字是由陈毅元帅亲笔所题。室内陈列着汉唐艺术精品七十余件,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部分。陵墓石刻中的精品有东汉双兽,其造型综合了狮、虎的特点,形象威武、活跃,动作矫健敏捷,以其造型完美、手法熟练、雕刻精致而成为同类作品中的佼佼者。陕北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内容除少数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外,大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侧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唐高祖李渊的唐弟,李寿的墓志为罕见的兽首龟形,国内仅有两件,弥足珍贵。其石椁为一歇山顶式石屋,外部以减底平雕手法刻有四神、文臣武将、仙人骑凤等画面,椁内壁阴线刻乐人、舞伎、男女侍从、天象图等,都是唐代墓室石刻中杰出的作品。唐昭陵六骏浮雕以唐太宗李世民征战疆场所乘过的六匹有功战马为蓝本雕刻而成,作品比例合度,线条明快,高度写实,是唐代石刻艺术中的杰作。可惜其中飒露紫、拳毛蜗两骏早年流失海外,现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唐高祖李渊献陵的石犀重达十吨,全身用几条粗壮的线条勾勒出犀的特点,整体比例准确,形象生动逼真。汉唐史书都记载有外国曾向中国赠送活犀的史实,它是古代中外友好往来的纪念物。此外,李小孩石棺、蹲狮、石虎、石羊、卧牛、走狮等也从不同侧面反映出隋唐陵墓石刻写实传神的特点。石刻室陈列的北朝、隋唐佛教造像,形式多样,既有传世的精品,也有建国后历年发掘品。有浮雕,也有圆雕,主要反映了古长安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水平。北魏皇兴造像的弥勒,着通肩式袈裟,丰满圆润,肌肉匀称,衣褶以条棱表现,具有较多的域外艺术风格,其艺术水准在当时也是领时代之先的。隋唐时代的造像艺术则把从北周开始的写实风格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在追求立体造型的同时,把传统的线和装饰性的艺术手法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使中国成熟的民族化佛造像艺术达到鼎盛。陈列的观音菩萨像,金刚造像都是这一时期优秀的作品。而老君像则是陈列的唯一一件有关道教题材的造像。这件汉白玉老君像,通高1.93米,原属临潼骊山唐代华清宫朝元阁老君殿之物。老君身着道服,腰束帛带,结跏跌坐于三层番莲纹的须弥座上,人像与台座浑然一体,有安谧华贵之感。雕刻手法极为精工洗炼,堪称盛唐时期大型人体石刻的艺术珍品,同时对探讨道教在关中地区的传播,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2.汉族礼仪习俗
婚嫁礼
旧时结婚叫办红喜事,槽门、大门上常有“仪成六礼”之类的联语。六礼即周朝定制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婚姻礼节。长沙婚俗,在这些古礼的基础上,衍生出繁复的程序。一般先由男方家长托亲友或媒人提亲,即纳采古礼。也有以渔利为目的的媒婆,为凑合婚事,而掩盖真象的。故双方家长或亲属须到对方明察暗访“查根脉”,谓察亲。如双方认为对方根正苗好,门当户对,则男方将生庚(年、月、日、时),用干支八字表示,请媒人转交对方,叫“发八字”。女方经“算命”认为相合,亦将姑娘生庚回给男方,叫“回八字”。若男方认为双方八字相克或女方八字不好,须在7日内退还,所谓“男八字满天飞,女八字一七归”。此乃合庚,即“问名传庚”古礼。有的人家收下对方生庚后,先置于神宪上,若3天内有丢鸡失狗物损碗破现象,即以为八字相冲,必退庚。著3天内家事顺遂,则为上吉。合庚顺利,互赠信物,男方馈以服饰布料及少量财礼,外加一双未来新郎的鞋样,意为“谐”。女方则报以笔砚文具,并按鞋样做一双布鞋和袜底。双方将写有“天作之合”的庚书互换为据,这一过程叫定庚或订庚,即“纳吉行聘”古礼。
定庚后,男方须给女方准备一定数量的聘金和其它财物作为聘礼,也叫大聘、彩礼、鸡鹅礼或过门礼(有的女方索要高额彩礼,实为买卖婚姻性质)。女方则备嫁妆,此即纳征(亦名纳币)古礼。接着由男方送期单,即选两个吉日催新娘过门(也叫上门)谓之报日,俗名看日子,即“请期预报”古礼。女方择定其中一个日子作为婚期。婚前一两天,男方将聘礼、喜看等送往女家,叫“过礼”。女方将嫁妆用条盒(条箱)拾至男家,陈设洞房,叫铺房。也有由男方接亲时抬嫁妆条盒的。新娘出嫁前一日,请已婚妇女用麻线将脸上汗毛绞掉,将鬓角之绒发和眉毛修整成形,鬓角整齐,眉毛细弯,叫开容也称开面。 成婚之日,男方用4人或8人抬的花轿接亲,或称取亲,导以旌旗、铜锣,后有挑牲笼的,笼内鸡、鹅成双。鸡鹅成双源于“奠雁”古礼:先秦时新婿到岳家需献双雁作见面礼,取雁不失节,不失时,长幼行止有序之品性,意不再偶也。因雁飞行时成行成线不失群,若失偶则行单影只终身不聚,行路排在末尾。后来由于雁不易找到,渐用鸡鹅作为“奠雁”的象征。清《善化县志·嫁娶》则认为“盖古所谓雁即鹅也”。城内,多数还有“亲迎成婚”古礼。乡下则由媒人或家庭其他成员迎亲。新娘着风冠、霞披(俗称披纱)、盖红头巾。上轿前由年长妇女一手持浸有菜油、点燃的红纸捻子,一手拿镜子在轿内外照几遍,俗称“照轿”,意以驱除邪秽。
花轿接进屋时,礼爆齐鸣。新娘下轿,地面铺红毡,由牵亲娘扶掖,使之脚不粘地,否则,认为踩了夫家,踩了家娘。长沙县还有抱新娘习俗,即由亲友将新娘背至堂屋。在厅屋拜堂毕,新娘入洞房,新婚夫妇择吉方并肩而坐,由牵亲娘劝饮交杯酒(茶),古称“合卺”,指一瓠分为二瓢,古时新婚夫妇各执一瓢饮合欢酒,有合二为一之意,故称合卺。牵亲娘进酒时,赞以喜辞,将红枣、花生、桂子、瓜子等物掷于床上,意“早生贵子”。然后掀开新娘盖头红巾(宁乡习俗,由家娘揭盖头),新婚夫妇至此才能见面。礼毕,引新娘至堂屋拜见舅姑等亲属尊长及其他家庭成员,叫“分大细”,即古之庙见礼。
女方送嫁亲人称大亲、上亲、高亲,坐婚宴的主席,男家着老亲陪新亲。浏阳南乡的一些地方,婚宴后“高亲”要设法偷只碗带回,表示不断娘家粮。
新婚当晚,闹新房不拘礼节,以逗笑新娘为乐事。有的将主家长辈男子拖至洞房,强迫其背灰扒子。比较文雅的节目是赞茶,由新郎新娘抢着茶盘送茶,贺客必答以押韵的赞词,如:“一进新房,灯烛辉煌,金银满地,儿孙满堂”。又如:“抬茶托盘四四方,抬茶新人比鸳鸯,今晚洞房花烛夜,来年生个状元郎”。
婚礼次日或第三日,新娘偕新郎回娘家省亲,叫回门,古称归宁。娘家设午宴答谢贺窖,叫“办回门饭”陪新客,餐后招待旱茶。新郎此日要警惕被人捉弄,闹成笑柄。尤其是宁乡,有“害新客”传统,乘新郎不备,男女青年往往在其脸上涂红、黑颜料,叫“上彩”、“刷新”。
定庚后,男方须给女方准备一定数量的聘金和其它财物作为聘礼,也叫大聘、彩礼、鸡鹅礼或过门礼(有的女方索要高额彩礼,实为买卖婚姻性质)。女方则备嫁妆,此即纳征(亦名纳币)古礼。接着由男方送期单,即选两个吉日催新娘过门(也叫上门)谓之报日,俗名看日子,即“请期预报”古礼。女方择定其中一个日子作为婚期。婚前一两天,男方将聘礼、喜看等送往女家,叫“过礼”。女方将嫁妆用条盒(条箱)拾至男家,陈设洞房,叫铺房。也有由男方接亲时抬嫁妆条盒的。新娘出嫁前一日,请已婚妇女用麻线将脸上汗毛绞掉,将鬓角之绒发和眉毛修整成形,鬓角整齐,眉毛细弯,叫开容也称开面。 成婚之日,男方用4人或8人抬的花轿接亲,或称取亲,导以旌旗、铜锣,后有挑牲笼的,笼内鸡、鹅成双。鸡鹅成双源于“奠雁”古礼:先秦时新婿到岳家需献双雁作见面礼,取雁不失节,不失时,长幼行止有序之品性,意不再偶也。因雁飞行时成行成线不失群,若失偶则行单影只终身不聚,行路排在末尾。后来由于雁不易找到,渐用鸡鹅作为“奠雁”的象征。清《善化县志·嫁娶》则认为“盖古所谓雁即鹅也”。城内,多数还有“亲迎成婚”古礼。乡下则由媒人或家庭其他成员迎亲。新娘着风冠、霞披(俗称披纱)、盖红头巾。上轿前由年长妇女一手持浸有菜油、点燃的红纸捻子,一手拿镜子在轿内外照几遍,俗称“照轿”,意以驱除邪秽。
花轿接进屋时,礼爆齐鸣。新娘下轿,地面铺红毡,由牵亲娘扶掖,使之脚不粘地,否则,认为踩了夫家,踩了家娘。长沙县还有抱新娘习俗,即由亲友将新娘背至堂屋。在厅屋拜堂毕,新娘入洞房,新婚夫妇择吉方并肩而坐,由牵亲娘劝饮交杯酒(茶),古称“合卺”,指一瓠分为二瓢,古时新婚夫妇各执一瓢饮合欢酒,有合二为一之意,故称合卺。牵亲娘进酒时,赞以喜辞,将红枣、花生、桂子、瓜子等物掷于床上,意“早生贵子”。然后掀开新娘盖头红巾(宁乡习俗,由家娘揭盖头),新婚夫妇至此才能见面。礼毕,引新娘至堂屋拜见舅姑等亲属尊长及其他家庭成员,叫“分大细”,即古之庙见礼。
女方送嫁亲人称大亲、上亲、高亲,坐婚宴的主席,男家着老亲陪新亲。浏阳南乡的一些地方,婚宴后“高亲”要设法偷只碗带回,表示不断娘家粮。
新婚当晚,闹新房不拘礼节,以逗笑新娘为乐事。有的将主家长辈男子拖至洞房,强迫其背灰扒子。比较文雅的节目是赞茶,由新郎新娘抢着茶盘送茶,贺客必答以押韵的赞词,如:“一进新房,灯烛辉煌,金银满地,儿孙满堂”。又如:“抬茶托盘四四方,抬茶新人比鸳鸯,今晚洞房花烛夜,来年生个状元郎”。
婚礼次日或第三日,新娘偕新郎回娘家省亲,叫回门,古称归宁。娘家设午宴答谢贺窖,叫“办回门饭”陪新客,餐后招待旱茶。新郎此日要警惕被人捉弄,闹成笑柄。尤其是宁乡,有“害新客”传统,乘新郎不备,男女青年往往在其脸上涂红、黑颜料,叫“上彩”、“刷新”。
民国初,特别是“五四”以后,城市青年开始自由恋爱,自觅介绍人。举办婚礼时,有主婚人、证婚人致辞,介绍人讲话,新婚夫妇互行鞠躬礼,交换戒指等,而废拜堂旧习。农村则由媒人引男青年到女家相亲,叫看亲。姑娘可向男客献茶,一改过去在揭盖头时才能见面的习俗。1949年后,婚礼并无定规。但因结婚乃一生喜庆之事,人们均好约集亲友同庆,客家送礼祝贺,主家备酒席酬谢。在农村则仍有沿袭旧婚俗者。1957~1979年,婚事新办,婚礼从简,有参加集体婚礼的,也有旅游结婚的。80年代后,结婚讲排场、摆阔气日盛一日,铺张浪费之风严重。
订 婚
男女婚嫁的重要习俗。清末、民国时期,媒人穿梭于男女双方家庭进行说媒。如果女方家庭(主要是父母)同意,即发红庚八字(上书女子出生年、月、日、时),然后由男方家庭(主要是父母)将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一并送算命先生测算,俗称“合八字”。合则同意这门亲事,并留下女方八字,不合则退回女方八字。八字合好后,媒人立即向女方报喜,只要女方无异议,这门亲事即基本定下。随后,男方带彩礼和八字送女方,女方则向男方回赠鞋帽,以示联姻,谓之订婚。1949年后,封建性的说媒的媒人逐渐消失,央媒作伐和合八字等陋习也逐渐消失。男女双方婚姻之确定,一般由自行认识和他人介绍相识,然后相互了解,构建爱情,确定关系。他人介绍只起桥梁作用,联姻与否,双方自主,不许第三者(含父母)包办或干涉。
男女婚嫁的重要习俗。清末、民国时期,媒人穿梭于男女双方家庭进行说媒。如果女方家庭(主要是父母)同意,即发红庚八字(上书女子出生年、月、日、时),然后由男方家庭(主要是父母)将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一并送算命先生测算,俗称“合八字”。合则同意这门亲事,并留下女方八字,不合则退回女方八字。八字合好后,媒人立即向女方报喜,只要女方无异议,这门亲事即基本定下。随后,男方带彩礼和八字送女方,女方则向男方回赠鞋帽,以示联姻,谓之订婚。1949年后,封建性的说媒的媒人逐渐消失,央媒作伐和合八字等陋习也逐渐消失。男女双方婚姻之确定,一般由自行认识和他人介绍相识,然后相互了解,构建爱情,确定关系。他人介绍只起桥梁作用,联姻与否,双方自主,不许第三者(含父母)包办或干涉。
哭 嫁
哭嫁是湖南省部分地区,尤其是郴州、永州、衡阳等地区婚嫁习俗中的重要一项婚俗。哭嫁,不仅是出嫁姑娘个人哭,而且母女同哭,伴嫁姑娘同哭、对哭。你哭一声,我哭一句,满面泪流哭成一团。哭的内容繁杂且多,如哭父母、哭舅爷舅娘、哭姐妹、哭拜别祖宗、哭八字不好命苦家穷、哭没有上学读书不认识字等等,也有把出嫁前夕的礼仪、开脸、梳头、管花、祭祖等各项仪典,作为哭嫁内容的。出嫁晚上,哭嫁达到高潮。出嫁姑娘与伴嫁姑娘一道,按出嫁礼仪,一项一项哭,几乎哭个通宵。哭嫁,是表达倾吐心肠的方式,也与传说哭了才会家道兴盛,哭了娘家郎家才红火的信念有关。哭嫁的语句寓意情深,如母亲边哭边劝道女儿的:“娘劝女,出门去,孝顺爷娘天地知,夫妻和顺百年好,叔伯兄弟要和气”。女儿边哭边敬劝母亲的:“女劝娘,多保重,福大命大天地知,父母和顺百年好,子孙万代家兴旺。”女儿边哭边索嫁衣的:“好马无鞍无人骑,好人无衣有人欺,阿爷阿妈请开恩,给我多添几套衣。”哭嫁的哭法与往常的哭法不同,即非号哭,又非低位,而是一种演奏式的哭唱,从慢到快地重复着“嗯——嗯啊——嗯啊——啊啊啊”。会哭,人誉是有教养的表现,是以往在伴嫁中训练的结果。1949年后,哭嫁的婚俗逐渐消失。
闹洞房 又名吵新娘。这是新郎新娘结婚的当夜,众客人和邻舍青年戏弄新娘的一种习俗。吃完喜酒后,众客人和邻舍青年向新郎要求“看新娘”。于是,新郎就陪同大家进入洞房。在进入洞房时,众人往往要念四句祝词,如:“茶盘金盘,茶匝深深,夫妻相亲,早抱儿孙”之类的话。闹洞房开始,由侍娘或宾客中推一人把放在床帐里的红枣灯点上,叫做“添丁”。添丁后,侍娘扶新娘同新郎站立房中,宾客环坐周围。假如洞房容纳不下宾客,就在正厅吵新娘。当新娘把喜糖和甜茶的茶匝敬给主客时,这位主客故意不收,而让给隔坐的人,隔坐的人同样再让给他的隔坐。这样,新娘尽管在房内踱来踱去,大家还是不理她,于是,吵新娘就开始了。随后,叫新娘唱歌、跳舞,或要新娘新郎拥抱,有的出些难题让新娘、新郎回答,有的恶作剧,将新娘和新郎的床铺弄湿或放蚂蚁,使当晚难以入睡。总之,闹洞房的节目和方式多种多样,诙谐浪谑,无所禁忌。“闹洞房”、“吵新娘”,是为祝福新娘和新郎而做的,所以,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大闹一顿。对于新郎和新娘,当然是很大的麻烦,不过也不得不接受这种“庆贺”。时至今日,闹洞房的习俗虽有很大改变,且文明得多,而富时代特点,但此俗仍然沿袭下来。
哭嫁是湖南省部分地区,尤其是郴州、永州、衡阳等地区婚嫁习俗中的重要一项婚俗。哭嫁,不仅是出嫁姑娘个人哭,而且母女同哭,伴嫁姑娘同哭、对哭。你哭一声,我哭一句,满面泪流哭成一团。哭的内容繁杂且多,如哭父母、哭舅爷舅娘、哭姐妹、哭拜别祖宗、哭八字不好命苦家穷、哭没有上学读书不认识字等等,也有把出嫁前夕的礼仪、开脸、梳头、管花、祭祖等各项仪典,作为哭嫁内容的。出嫁晚上,哭嫁达到高潮。出嫁姑娘与伴嫁姑娘一道,按出嫁礼仪,一项一项哭,几乎哭个通宵。哭嫁,是表达倾吐心肠的方式,也与传说哭了才会家道兴盛,哭了娘家郎家才红火的信念有关。哭嫁的语句寓意情深,如母亲边哭边劝道女儿的:“娘劝女,出门去,孝顺爷娘天地知,夫妻和顺百年好,叔伯兄弟要和气”。女儿边哭边敬劝母亲的:“女劝娘,多保重,福大命大天地知,父母和顺百年好,子孙万代家兴旺。”女儿边哭边索嫁衣的:“好马无鞍无人骑,好人无衣有人欺,阿爷阿妈请开恩,给我多添几套衣。”哭嫁的哭法与往常的哭法不同,即非号哭,又非低位,而是一种演奏式的哭唱,从慢到快地重复着“嗯——嗯啊——嗯啊——啊啊啊”。会哭,人誉是有教养的表现,是以往在伴嫁中训练的结果。1949年后,哭嫁的婚俗逐渐消失。
闹洞房 又名吵新娘。这是新郎新娘结婚的当夜,众客人和邻舍青年戏弄新娘的一种习俗。吃完喜酒后,众客人和邻舍青年向新郎要求“看新娘”。于是,新郎就陪同大家进入洞房。在进入洞房时,众人往往要念四句祝词,如:“茶盘金盘,茶匝深深,夫妻相亲,早抱儿孙”之类的话。闹洞房开始,由侍娘或宾客中推一人把放在床帐里的红枣灯点上,叫做“添丁”。添丁后,侍娘扶新娘同新郎站立房中,宾客环坐周围。假如洞房容纳不下宾客,就在正厅吵新娘。当新娘把喜糖和甜茶的茶匝敬给主客时,这位主客故意不收,而让给隔坐的人,隔坐的人同样再让给他的隔坐。这样,新娘尽管在房内踱来踱去,大家还是不理她,于是,吵新娘就开始了。随后,叫新娘唱歌、跳舞,或要新娘新郎拥抱,有的出些难题让新娘、新郎回答,有的恶作剧,将新娘和新郎的床铺弄湿或放蚂蚁,使当晚难以入睡。总之,闹洞房的节目和方式多种多样,诙谐浪谑,无所禁忌。“闹洞房”、“吵新娘”,是为祝福新娘和新郎而做的,所以,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大闹一顿。对于新郎和新娘,当然是很大的麻烦,不过也不得不接受这种“庆贺”。时至今日,闹洞房的习俗虽有很大改变,且文明得多,而富时代特点,但此俗仍然沿袭下来。
招 郎
瑶、苗、侗、汉族婚姻形式的一种。流行于全省多地区,以江华瑶族和城步苗族最盛。大山区瑶族妇女享有较高的地位,一般不外嫁,留在家中“讨丈夫”,没有女儿的人家,也往往要“接”一个女儿,长大后,“招郎上门”,延续家族,而让男子出嫁,称为“招郎”、“入赘”或“倒插门”。“招郎”入门后,女家长辈称其为子、为侄,忌称女婿、侄郎;同辈称兄道弟,忌称姐夫、妹夫;小辈称伯伯、叔叔,忌称姑爹,以避“外姓人”之嫌。上门郎在女家享有财产支配权和继承权。“招郎”有“两不辟宗”和“男从女姓”之分。“两不辟宗”又称“两边走”、“半招郎”。即婚后男女双方家庭的生产和生活都要照顾。生下孩子第一个随母姓,第二个随父姓,余类推。“男从女姓”即男子到女家后,生产、生活于女家,改随女姓,所生子女,全随母姓。汉族“招郎”婚姻,男子“招郎”或“入赘”女家后,改不改成女姓,所生子女随不随母姓,不甚严格。有改随女姓,子女随母姓的,也有不改随女姓,子女不随母姓的。
瑶、苗、侗、汉族婚姻形式的一种。流行于全省多地区,以江华瑶族和城步苗族最盛。大山区瑶族妇女享有较高的地位,一般不外嫁,留在家中“讨丈夫”,没有女儿的人家,也往往要“接”一个女儿,长大后,“招郎上门”,延续家族,而让男子出嫁,称为“招郎”、“入赘”或“倒插门”。“招郎”入门后,女家长辈称其为子、为侄,忌称女婿、侄郎;同辈称兄道弟,忌称姐夫、妹夫;小辈称伯伯、叔叔,忌称姑爹,以避“外姓人”之嫌。上门郎在女家享有财产支配权和继承权。“招郎”有“两不辟宗”和“男从女姓”之分。“两不辟宗”又称“两边走”、“半招郎”。即婚后男女双方家庭的生产和生活都要照顾。生下孩子第一个随母姓,第二个随父姓,余类推。“男从女姓”即男子到女家后,生产、生活于女家,改随女姓,所生子女,全随母姓。汉族“招郎”婚姻,男子“招郎”或“入赘”女家后,改不改成女姓,所生子女随不随母姓,不甚严格。有改随女姓,子女随母姓的,也有不改随女姓,子女不随母姓的。
贺 生
这是湖南省境对婴儿出生后的一种寿诞礼俗。孩子生下地后,全家人喜悦无比。女婿立即到岳父家报生,也叫报喜。孩子满三朝,尤其是第一胎孩子满三朝,外婆要请人挑去大米、糯米、酒、甜酒、鸡、鸭、蛋、猪肉、猪腿等食品,送去婴儿的衣、裤、鞋袜、帽等服饰,带去新摇窝和摇窝中的棉被垫、小棉被、背带、花盖裙等物,前往贺生,看望外甥和月婆。其他亲友则送“长命富贵”的耳坠或项链锁,祝贺孩子吉祥诞生,主人则设佳宴招待,谓之“做姜酒”,并给孩子洗三朝。此后,小孩满百天、周岁,亦多设宴邀客喜庆。此习沿袭至今,且宴席规格日高,花费日大。
拜 寄
汉族、土家族、瑶族生育习俗。流行于全省各地。小孩娇嫩或体弱多病,为保其长大成人,常将小儿寄拜给人或物做干儿、干女,以彼命之福泽或坚实保小儿安康。拜寄于人的,或选大福大贵的人,借助其福大命大庇护小儿;或选极贫之乞儿、乞婆,借助其贱命抗灾疾力量强庇护小儿。拜寄给自然之物,往往选坚强、长久之物,如水、石头、树木,希望如水长流,如石坚硬,如树常青。有拜寄庙字、佛像的,是取其佛法无边,希望得到神仙的庇佑。也有拜寄给鸡、狗、猪、牛等动物的,或取其贱而易生长,或取其机灵而聪明,或取其健壮而健康。一般拜寄何物,便给小儿取乳名为此物名称。所拜寄之动物,老了不能杀、要礼待让其老死。拜寄于人时,要送一定的礼物,焚香秉烛行拜寄礼。拜寄山石、树木或动物时,要焚香烧纸,摆肉奠酒,燃放鞭炮。逢年过节,拜寄于人需要看望,拜寄于物需要拜祭
拜 寄
汉族、土家族、瑶族生育习俗。流行于全省各地。小孩娇嫩或体弱多病,为保其长大成人,常将小儿寄拜给人或物做干儿、干女,以彼命之福泽或坚实保小儿安康。拜寄于人的,或选大福大贵的人,借助其福大命大庇护小儿;或选极贫之乞儿、乞婆,借助其贱命抗灾疾力量强庇护小儿。拜寄给自然之物,往往选坚强、长久之物,如水、石头、树木,希望如水长流,如石坚硬,如树常青。有拜寄庙字、佛像的,是取其佛法无边,希望得到神仙的庇佑。也有拜寄给鸡、狗、猪、牛等动物的,或取其贱而易生长,或取其机灵而聪明,或取其健壮而健康。一般拜寄何物,便给小儿取乳名为此物名称。所拜寄之动物,老了不能杀、要礼待让其老死。拜寄于人时,要送一定的礼物,焚香秉烛行拜寄礼。拜寄山石、树木或动物时,要焚香烧纸,摆肉奠酒,燃放鞭炮。逢年过节,拜寄于人需要看望,拜寄于物需要拜祭
寿 庆
凡男女不及50岁者,只称过生日,不称寿庆。年满50岁以上,才能举行寿庆,接受儿孙和亲朋好友祝寿。男性逢一(即51、61、71)、女性逢十(即50、60、70),谓之过大生日。富有之家,办寿品,备宴席,设乐队,张灯结彩,悬挂寿星、寿幛、寿联,请戏班子演戏,为之祝寿,并通知亲戚朋友来喝寿酒。届时,贺客盈门,鸣炮送礼,随后,举行寿庆仪典,乐官奏乐,寿星穿高档寿庆新衣高坐太师椅,接受晚辈叩拜,演戏的戏班子则为之“打加官”、“亮加官”,为之叩拜。宴席上必吃长寿面。除过大生日隆重庆祝外,每年过小生日也照例小庆。但清贫之家,无经济实力举行丰盛寿庆,则简单从事,或无心顾及。此习沿袭至今,但寿庆礼仪已有较大改革,往往从简,城镇一般由小辈买生日蛋糕、寿面、菜肴,举行家宴,或上馆子设宴,欢庆一餐,表示庆贺与敬意。而乡间则仍有大办寿庆之习俗。
见面礼
湖南人性格豪爽,道德纯朴,重视礼节,讲究情义。见面礼就是使人最先感受到的一种。路中遇相熟的人,主动打招呼,不管何时何地,第一句话往往是“吃饭了吗?”回答:“吃了”或“没有吃”。若路上遇到老人或客人,除主动打招呼外,并让对方先过;若要越过对方坐到前面去,一般都不直接从其前面过,而是绕过人的背后走,以示尊重;老年人见面,往往拱手作揖致意,同性亲友相遇,一般主动打招呼、问平安后,还相互紧紧握手,近年来还兴热烈拥抱;夫妻之间,若一方出门归来,都主动迎出门外,接下手中之物,问候:“回来啦,辛苦了!”80年代后,青年夫妻远别重逢后,还兴拥抱、接吻礼。晚辈见到长辈,或同辈中为弟者见到兄姐,或辈小年大者见到辈大年小者,均主动行请安问候礼。青年小伙子或姑娘若遇到孤寡老人或小孩过桥渡河,都立即向前帮提东西,拉手扶肩渡过。
待客礼
湖南人待客十分真诚。如果到家作客,一进屋,全家老少都会起身让座,老爹爹递烟,老妈妈起身倒茶。然后是宰鸡、宰鸭、买肉、买鱼等佳肴待客。鸡腿和鸡尾最为贵重,给最年长或最尊贵的客人食用,俗谓这是对客人的最大敬意;鸡爪则给青年人,俗谓给抓钱能手,祝愿他多抓钱进宝。敬酒更显热情真诚,一敬就是双杯。如果你只喝一杯,主人会说:“好事成双,必须喝两杯”。你再推却,主人更会说:“你是双脚进来的,不是单脚进来的,必须喝两杯”。男主人敬过后,女主人接敬,如果不喝,女主人会说:“你瞧不起女的。”女主人敬过后,家里的青年人都要给客人敬酒,如果不喝,青年人又会说:“你看不起青年人。”若客人实在不能饮酒,主人家待客真诚热情的心意到了,也可以不喝。但在湖南人如此浓烈的情意中,任何不会喝酒的客人,也会禁不住喝两杯。饮完酒后,主人要给吻香喷喷的大米饭,吃完后还要盛,俗称“劝饭”。客人若留宿,晚上以糯米糖糍巴、套花等物充当夜宵待客。睡觉时,主人会把新棉被、新的或洗干净的垫布从箱柜里拿出来给客人宿用,俗称“客人被”。湖南人只要经济条件过得去,一般都备有待客的“客人被”,假若没有“客人被”,则与同性主人或子女共被,俗称“搭脚”。客人告辞,主人根据客人的身份、社会地位以及与主人家的关系,分别馈赠各种土特产,经济状况好的甚至馈赠珠宝财物。
交友礼
湖南人交友讲究情义,交友礼纯朴而情深。结拜为兄弟或姐妹,是重要的交友形式。谁个能力强、品德好、喜助人,社会声誉高,这种人就够交得上朋友,很值得结交,于是,通过一定的仪式,彼此结拜为异姓兄弟或姐妹,俗称:“结拜兄弟”、“结拜姊妹”。结拜后,情同手足,互相帮助,真正做到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凡遇到难题,与之商议,共同解决;凡逢年过节,或者喜庆,常把他(她)请到家里,杀鸡宰鸭,当上宾和亲人款待。交友风俗最常见的是“喝杀猪酒”和“吃过年饭”。农家杀猪是件大事。每当冬季来临,猪喂养肥大,农家都要杀猪。无论哪家,猪杀好后,都要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到家里来“喝杀猪酒”。于是,一到冬季,农村里几乎天天都有杀猪的,因而多半经常有“杀猪酒”喝。春节期间,家家设家宴互请“吃过年饭”。与此同时,往往馈赠白水酒、煮米酒、鸡蛋、糯米糍巴、套花。这些物品寓意很深。水酒代表女性,米酒代表男性。糯米糍巴表示紧密团结。鸡蛋表示纯净,祝愿平安。套花表示如花似锦,吉祥如意。这种交友礼俗不断地促进了各家各户、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凡男女不及50岁者,只称过生日,不称寿庆。年满50岁以上,才能举行寿庆,接受儿孙和亲朋好友祝寿。男性逢一(即51、61、71)、女性逢十(即50、60、70),谓之过大生日。富有之家,办寿品,备宴席,设乐队,张灯结彩,悬挂寿星、寿幛、寿联,请戏班子演戏,为之祝寿,并通知亲戚朋友来喝寿酒。届时,贺客盈门,鸣炮送礼,随后,举行寿庆仪典,乐官奏乐,寿星穿高档寿庆新衣高坐太师椅,接受晚辈叩拜,演戏的戏班子则为之“打加官”、“亮加官”,为之叩拜。宴席上必吃长寿面。除过大生日隆重庆祝外,每年过小生日也照例小庆。但清贫之家,无经济实力举行丰盛寿庆,则简单从事,或无心顾及。此习沿袭至今,但寿庆礼仪已有较大改革,往往从简,城镇一般由小辈买生日蛋糕、寿面、菜肴,举行家宴,或上馆子设宴,欢庆一餐,表示庆贺与敬意。而乡间则仍有大办寿庆之习俗。
见面礼
湖南人性格豪爽,道德纯朴,重视礼节,讲究情义。见面礼就是使人最先感受到的一种。路中遇相熟的人,主动打招呼,不管何时何地,第一句话往往是“吃饭了吗?”回答:“吃了”或“没有吃”。若路上遇到老人或客人,除主动打招呼外,并让对方先过;若要越过对方坐到前面去,一般都不直接从其前面过,而是绕过人的背后走,以示尊重;老年人见面,往往拱手作揖致意,同性亲友相遇,一般主动打招呼、问平安后,还相互紧紧握手,近年来还兴热烈拥抱;夫妻之间,若一方出门归来,都主动迎出门外,接下手中之物,问候:“回来啦,辛苦了!”80年代后,青年夫妻远别重逢后,还兴拥抱、接吻礼。晚辈见到长辈,或同辈中为弟者见到兄姐,或辈小年大者见到辈大年小者,均主动行请安问候礼。青年小伙子或姑娘若遇到孤寡老人或小孩过桥渡河,都立即向前帮提东西,拉手扶肩渡过。
待客礼
湖南人待客十分真诚。如果到家作客,一进屋,全家老少都会起身让座,老爹爹递烟,老妈妈起身倒茶。然后是宰鸡、宰鸭、买肉、买鱼等佳肴待客。鸡腿和鸡尾最为贵重,给最年长或最尊贵的客人食用,俗谓这是对客人的最大敬意;鸡爪则给青年人,俗谓给抓钱能手,祝愿他多抓钱进宝。敬酒更显热情真诚,一敬就是双杯。如果你只喝一杯,主人会说:“好事成双,必须喝两杯”。你再推却,主人更会说:“你是双脚进来的,不是单脚进来的,必须喝两杯”。男主人敬过后,女主人接敬,如果不喝,女主人会说:“你瞧不起女的。”女主人敬过后,家里的青年人都要给客人敬酒,如果不喝,青年人又会说:“你看不起青年人。”若客人实在不能饮酒,主人家待客真诚热情的心意到了,也可以不喝。但在湖南人如此浓烈的情意中,任何不会喝酒的客人,也会禁不住喝两杯。饮完酒后,主人要给吻香喷喷的大米饭,吃完后还要盛,俗称“劝饭”。客人若留宿,晚上以糯米糖糍巴、套花等物充当夜宵待客。睡觉时,主人会把新棉被、新的或洗干净的垫布从箱柜里拿出来给客人宿用,俗称“客人被”。湖南人只要经济条件过得去,一般都备有待客的“客人被”,假若没有“客人被”,则与同性主人或子女共被,俗称“搭脚”。客人告辞,主人根据客人的身份、社会地位以及与主人家的关系,分别馈赠各种土特产,经济状况好的甚至馈赠珠宝财物。
交友礼
湖南人交友讲究情义,交友礼纯朴而情深。结拜为兄弟或姐妹,是重要的交友形式。谁个能力强、品德好、喜助人,社会声誉高,这种人就够交得上朋友,很值得结交,于是,通过一定的仪式,彼此结拜为异姓兄弟或姐妹,俗称:“结拜兄弟”、“结拜姊妹”。结拜后,情同手足,互相帮助,真正做到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凡遇到难题,与之商议,共同解决;凡逢年过节,或者喜庆,常把他(她)请到家里,杀鸡宰鸭,当上宾和亲人款待。交友风俗最常见的是“喝杀猪酒”和“吃过年饭”。农家杀猪是件大事。每当冬季来临,猪喂养肥大,农家都要杀猪。无论哪家,猪杀好后,都要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到家里来“喝杀猪酒”。于是,一到冬季,农村里几乎天天都有杀猪的,因而多半经常有“杀猪酒”喝。春节期间,家家设家宴互请“吃过年饭”。与此同时,往往馈赠白水酒、煮米酒、鸡蛋、糯米糍巴、套花。这些物品寓意很深。水酒代表女性,米酒代表男性。糯米糍巴表示紧密团结。鸡蛋表示纯净,祝愿平安。套花表示如花似锦,吉祥如意。这种交友礼俗不断地促进了各家各户、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廿四节令鼓
二十四节令鼓,是由马来西亚新山中华公会理事陈再藩、著名歌乐教育家、作曲家陈徽祟,于1988年创作的鼓乐表演形式。内容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令为创意,结合南方广东狮鼓和传统书法艺术的特点,气势磅礴,鼓舞人心。
1988年4月,世界首支二十四节令鼓队,由马来西亚新山中华公会,联合潮州、福建、客家、广东和海南五大会馆出资,在宽柔中学成立。
二十四节令鼓是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创造,如今已成为在亚洲华人世界许多大型节庆、宴会的重要表演环节。
书法
書法,是以文意表達為主體的優美字跡。藝術,是以隨心表意為內容的創新形式。董陽孜使用傑出的技法,放大畫幅,表現出現代的美感,是非常聰明的發展方向。她丟棄了文字的訊息性,把它們肢解為筆墨形式的組合,變成具有美感的藝術了!過去十年間,為了提倡書法藝術,曾在人間副刊寫了幾篇文章,試圖闡明書法之為藝術的一些特質,並曾在四年前於宗教博物館辦理書法展時,收在當時出版的「寫藝人間」圖錄的後面。恍然間幾年過去,原沒有打算再提筆說書法了。近幾天,董陽孜的書法展在媒體上大量傳播,很為她高興。當年我為她寫文章推薦,如今她已是書法的領袖,對台灣的書法界實為一大鼓勵。可是有些朋友在報紙上看到她的作品「獨樂樂」,感到迷惑不解,希望我說清楚些。既然報上已有幾位專家的宏文說明作品的價值,實在沒有我再插嘴的必要。一定要說,只有一個角度可以說幾句話,那就是書法與藝術的關係。
書法、藝術原是兩回事
書法是一種藝術,這一點在中國文化中是受到肯定的。可是書法是怎樣一種藝術卻未經深究。
書法與繪畫間的最大差異是什麼?「書」是文字,當開始,與藝術毫無關係,是為傳達訊息而產生的。而繪畫,自創生就是為了精神的滿足。是這個原因,我喜歡把書法稱為書寫,因為這才是它的本源。因此要正確的認識書法,要先了解書法與藝術原是兩回事。
書法怎麼會與藝術扯上關係呢?因為書寫作為一種文明生活中必要的行為,文字乃是文明的紀錄,所以寫下的文字必須考究美觀。全世界各大古文明留下來的文字都端正、優美,為後世留下高貴的印象。書法因此與衣、食、住、行一樣,成為高貴生活的一部分。用手書寫,與語言談吐、舉手投足一樣,必須經過必要的訓練與教育,才能達到溫文、優雅的境地,受到同伴們的尊敬,因此書寫是徹頭徹尾的生活藝術。
以書寫的評價來看,美觀與高貴並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把文字表達清楚,使觀者不會誤解,而且能接受到正確的訊息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好的書寫都有「表情」,與文意相合的表情。所以我曾以書法的「形、情、意」寫過文章,分析過書寫的精神內涵。這一點並不是中國文化的獨創,全世界的主要文明對文字的書寫都有同樣的要求。西方社會是如此,東方各國何嘗不是如此。
純藝術,如同繪畫,就不是如此了。它不是為傳達具體訊息而作,只是畫家心象的呈現。在某一文化、某一時代裡,其藝術常常有一定的共同語言,共通的價值判斷標準,使藝術品可以流傳在社會上,為大眾所欣賞。廿世紀中葉曾流行一句名言,「媒體就是訊息」。媒體包含各種藝術形式在內,訊息就是共同語言所傳達的意義。這是說藝術自然有其時代的意義,雖然可能只是一種符號,一種象徵。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這種訊息的價值,這藝術的創作缺少了文化內涵,也許就沒有什麼價值了。
自以上的討論可知,藝術不只是美的造物,也是具有文化訊息的媒體。而書法在美的要求之外,還是常有具體訊息功能的符號。兩者之間有很大的距離,只有在形式美感的要求上是相通的。
中國人為什麼把書法視為第一藝術呢?因為中國是一個重視詩文的民族。我們的古人從來不承認職業畫家是偉大的,只有文人畫家才受到尊敬。也就是當繪畫在闡釋詩情的時候,才被認為是有價值的。可想而知,在這樣的價值觀的社會中,文字才是核心。由於書法是文字的書寫,所寫內容非詩即文,所以就有屹立不搖的地位。由於這樣的文化背景,中國不但有「書畫同源」之說,而且在精神上以書代畫是理所當然的,書寫既然是讀書人的基本能力,中國家庭的飾物就以書法為主了。
破繭而出的書法家
這一些當然都是現代化之前的情形了。西方藝術到了二十世紀有了根本的改變,就是把共同語言的內涵逐漸改變為藝術家個人的語言,也就是強調了個性的發揮。藝術品開始很難被社會大眾所了解了。但是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前,尚有一個原則是共通的,那就是美感。也許你不知道他在表達什麼,但畫面是美的,可以蘊自詩的想像,這就足以感動你了。這就是抽象藝術被接受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在這樣的思維中,董陽孜把傳統書寫發展為藝術,我在旁邊敲邊鼓的原因。誠然,把中國字寫大,利用筆墨本身的力量,呈現文字之美,把中國各種字體的積藏發揚光大,實在是藝術創作的一條捷徑,又可以向傳統文化致敬,何樂不為?可惜的是,我們第一流的書法家仍然固守傳統形式,在反覆鍛練書法師承的窄巷裡轉不出來,以能當眾揮毫自傲。
董陽孜是第一個破繭而出的書法家。十幾年前,在她的市立美術館的展覽畫冊上,我已經把這個觀念以「書與畫」為題寫得很明白了。她使用傑出的技法,放大畫幅,表現出現代的美感,是非常聰明的發展方向。可是,不經意地,她離開書法,進入藝術的領域了。
這些年來,她一直宣揚書法藝術,但是沒有人回應。原因是她已脫離了書法而不自知。試想為什麼她的作品為外國人欣賞呢?為什麼她的支持者以建築師為主呢?因為她已丟棄了文字的訊息性,把它們肢解為筆墨形式的組合,變成具有美感的藝術了!不必知道其文字的內涵就可以欣賞,就是純粹的抽象畫,所以才能跨越文化的界限。而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大多不懂詩文,只知空間美感,夠大尺寸的作品可以提高室內空間的美質,並不在乎其文字的涵意。因此她這些年來寫字越來越自由,越不在意文字的原形與原意了。
我說這話沒有負面的意思。這是她選的路,也是成功之道。很多造詣高深的書法家沒有走上這條路,不免與時代脫節。但卻保存了傳統文人的精神。何者為貴是自己的選擇。我自己暇時也以書寫自娛,但卻堅持文字的完整性。我也曾嘗試在文字辨識無虞的情形下,突破傳統形式的藩籬,變成一幅畫,發現是非常困難的。對不識中國字的外國人反而比較容易,因為每個字本來就是一幅畫嘛!中國人看字不免與名家的字「體」比較,又不期然的回到傳統書法的評斷標準了!
不久前董陽孜作過一個展覽,是用她寫大字時作廢的作品,裁成長條,只見筆飛墨舞,不見字形,經適當排列後展出。這雖不再是書法展,卻是一條繪畫的創作途徑,是以筆墨之美為訴求的。有些人不贊成,都是以傳統書法觀點論斷,以抽象藝術美感論有何不可?我看了那個展覽才覺得董陽孜正式進入畫家的領域了。
由於這樣的認知,我對她的書法沒有什麼可以表達了,因為作為藝術家,她實在不必再理會太多文字的原形與原意,直接的隨意的表達就可以了。尤其是藝術的觀念到了上世紀末,如脫羈之馬可以隨便奔跑,不再有什麼文化的、傳統的限制,共同語言就徹底解體,連美感都在被清算之列了。這是一個新天地:我倒很想知道,作為一個自許有成的書法家,她打算把自己帶到哪裡去?
創新無「法」的書藝形式
至此,我覺得有必要再次強調兩個名詞的不同。
書法,是以文意表達為主體的優美字跡。
藝術,是以隨心表意為內容的創新形式。
茶艺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品茶、先要择,讲究壶与杯的古朴雅致,或是豪华庄贵。另外,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高贵等。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总之,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当中,即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如何来理解茶艺
第一,简单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第二,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
第三,茶艺是一种舞台艺术。要展现茶艺的魅力,需要借助于人物、道具、舞台、灯光、音响、字画、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编排,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
第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
第五,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融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华茶文化。
第六,茶艺是一门唯美是求的生活艺术[3],只有分类深入研究,不断发展创新,茶艺才能走下表演舞台,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当代民众乐于接受的一种健康、诗意、时尚的生活方式。
编辑本段内容
茶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茶叶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叶的分类、主要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别、贮藏、选购等内容。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
第二,水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必须懂得水,茶性必发于水,无水何以谈茶?现代唯一的为高端茶艺提供运水的组织”茗泉邮驿“正在将忽略了近3个世纪的”运泉“将中国茶艺推向世界的最高度
第三,茶艺的技术。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包括茶艺术表演的程序、动作要领、讲解的内容,茶叶色、香、味、形的欣赏,茶具的欣赏与收藏等内容。这是茶艺的核心部分。
第四,茶艺的礼仪。是指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
第五,茶艺的规范。茶艺要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对宾客都有规范的要求。做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赏茶。作为服务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艺馆,其服务规范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六,悟道。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
编辑本段茶艺的分类
[4]我国茶艺按照茶艺的表现形式分类可分为四大类
表演型茶艺
表演型茶艺是指一个或多个茶艺师为众人演示泡茶技巧,其主要功能是聚焦传媒,吸引大众,宣传普及茶文化,推广茶知识。这种茶艺的特点是适合用于大型聚会、节庆活动,与影视网络传媒结合,能起到宣传茶文化及祖国传统文化的良好效果。
表演型茶艺重在视觉观赏价值,同时也注重听觉享受。它要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借助舞台表现艺术的一切手段来提升茶艺的艺术感染力。
待客型茶艺
待客型茶艺是指由一名主泡茶艺师与客人围桌而坐,一同赏茶鉴水,闻香品茗。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是茶艺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都直接参与茶艺美的创作与体验,都能充分领略到茶的色香味韵,也都可以自由交流情感,切磋茶艺,以及探讨茶道精神和人生奥义。
这种类型的茶艺最适用于茶艺馆、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普通家庭。修习这类茶艺时,切忌带上表演型茶艺的色彩。讲话和动作都不可矫揉造作,服饰化妆不可过浓过艳,表情最忌夸张,一定要像主人接待亲朋好友一样亲切自然。这类茶艺要求茶艺师能边泡茶,边讲解,客人可以自由发问,随意插话,所以要求茶艺师要具备比较丰富的茶艺知识具备较好的与客人沟通的能力。
营销型茶艺
营销型茶艺是指通过茶艺来促销茶叶、茶具、茶文化。这类茶艺是最受茶厂、茶庄、茶馆欢迎的一种茶艺。演示这类茶艺,一般要选用审评杯或三才杯(盖碗),以便最直观地向客人展示茶性。这种茶艺没有固定的程序和解说词,而是要求茶艺师在充分了解茶性的基础上,因人而异,看人泡茶,看人讲茶。看人泡茶,是指根据客人的年龄、性别、生活地域冲泡出最适合客人口感的茶,展示出茶叶商品的保障因素(如茶的色香味韵)。讲好茶,是指根据客人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巧妙地介绍好茶的魅力因素(如名贵度,知名度,珍稀度,保健功效及文化内涵等),以激发客人的购买欲望,产生“即兴购买”的冲动,甚至“惠顾购买”的心里。
营销型茶艺要求茶艺师诚恳自信,有亲和力,并具备丰富的茶叶商品知识和高明的营销技巧。
养生型茶艺
养生型茶艺包括传统养生茶艺和现代养生茶艺。传统养生茶艺是指在深刻理解中国茶道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佛教、道教的养生功法,如调身、调心、调息、调食、调睡眠、打坐、入静或气功导引等功法,使人们在修习这种茶艺时以茶养身,以道养心,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现代养身型茶艺是指根据现代中医学最新研究的成果,根据不同花、果、香料、草药的性味特点,调制出适合自己身体状况和口味的养生茶。养生型茶艺提倡自泡、自斟、自饮、自得其乐,深受越来越多茶人的欢迎。
扯铃
相传,三国时期曹植就曾作过一首《空竹赋》,如果这算是有关空竹最早的记录,那么它的历史至少也有1700年了。
在《水浒传》110回中,宋江在受命征讨方腊的路上看到有人玩“胡敲”,有感于宿太尉保举之恩而做诗云:“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携漫徒劳。”当然,小说是后人所写,但也表明,写书人的时代,抖空竹已经很常见了。
据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里边描写:“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汤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者蜣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这里是说,把空钟“刳木中空(实则截竹成小段),旁口(竹段开小孔)”,口内装半圆竹成“哨”,竹段上下的截面以薄木板封严,成为风匣;板之圆心穿竹棍,上长下短,用粗线绳绕在长柄上,“别一竹尺有孔”,将绳儿穿过竹尺的孔,用力勒紧,然后急放,空钟就在地面上不停旋转并发出哨声(气流入孔因压强大又排出)。空钟就是空竹早期的称呼,与现在不同,玩它的时候动作不是抖,它的转动也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地面。
另据秦孝仪所编《海外遗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红婴戏纹圆盒”,盒盖上刻有婴戏图。图中,一个孩子正在抖空竹,旁边还有个孩子捂着耳朵观看。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这幅画里抖空竹的方法与现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据了解,这件剔红漆盒为明代永乐年制作。如果场景属实的话,那么可以说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点与玩法均已相当成熟。
到了清代,抖空竹已发展成为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花样的基础上,又创作出许多新的花样和高难技巧。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编辑本段分类
空竹分为单轮(木轴一端为圆盘)和双轮(木轴两端各有一圆盘)。双轮空竹比单轮空竹容易操作。圆盘四周的哨口以一个大哨口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为高音孔,以各圆盘哨口的数量而分为双响、四响、六响,直至三十。
空竹
当代空竹的构造与抖空竹的技法均有长足的发展,北京地区除了大量地生产制作空竹之外,还出现了专门研究空竹、开发空竹的组织,比如说“北京玩具协会空竹专业委员会”。有近百人参与其中,会员们都是抖空竹的能手。更为重要的是,会员中有不少人自己动手制作空竹,形制多样,变化丰富。最大的空竹直径近一公尺,重好几十斤。此外,又把茶杯盖、茶壶盖、钢精锅盖以至于圆桌面、自行车轱辘等等器物都纳入了空竹系列,抖动起来。会员们自己制作的空竹,有“三起楼子”者,即轮盘共三层,逐层收煞,一层比一层小。有“双轴单盘”者,即一个轮盘的两面都有轴,可以两个人同时抖一个空竹。抖空竹的方法也大胆进取,出现了富于变化、神奇莫测的新花样,有:“金鸡上架”、“翻山越岭”、“织女纺线”、“夜观银河”、“二郎担山”、“抬头望月”、“鲤鱼摆尾”、“童子拜月”、“鹞子翻身”、“彩云追月”、“海底捞月”、“青云直上”等等动作,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最为惊险骇人的是“蚂蚁上树”,长绳一端系于树梢,另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动一只空竹,忽然将飞转的空竹抛向长绳,持绳者用力拉动长绳,将空竹抖向高空,可飞上五六十公尺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时,抖空竹者稳稳接住。初见此技,未有不惊呼者。
中华武术
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华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总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比如五禽操就是一种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的奇妙功夫,其精髓就是:“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 中华武术,是一种以强身健体为主,以搏击为辅的一种锻炼方式,没有固有的练习形态,注重内外兼修,其精髓就是:“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同时也正是因为他的起源,使之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各个角落,功夫也就是在我们生活当中,在我们平时生活的每个动作当中。中国功夫是一种学识,一种防守,不为战争,只为和平,真正的去理解中华武术的内涵,则要抛开一切门派理念,用心去感悟,因为武术没有任何形式,但同时也可以是任何形式,因此武术没有任何强弱长短之分,而中国武术的练习,也正是为了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则不同于空手道,跆拳道的以攻为守,杀敌之意,中华武术不分高低,而去讲究体会武者的精神,由外转化之内,从而感悟武学的真意。
编辑本段拳法
中华武术主要拳法有:插拳,截拳、挂拳、挡拳、扎拳、套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五手拳、应手拳、咬手六合拳、盖手六合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练手拳、拦手拳、劈挂拳、撂挡拳、撞打拳、通臂拳、通天捶、回马捶、顺步捶、拗势捶、剪捶、罩掌、杀手掌、反臂掌、穿云拨回掌、穿臂掌、荷叶掌、滚龙掌、五手快掌、洪拳二十四掌、掖手、十字手、排子手、万古手、黄英手、八黑手、锦八手、照阳手、金枪手、天罡手、地煞手、剑手、短手、四门重手、小五手、分手苗、分手八快、九宫擒跌手、罗汉十八手、十八手、二十四破手、三十六闭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对手、回回十八肘、虎抱头肘、三晃膀等。
编辑本段起源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到了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武术逐渐形成。
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商周时期,出现了“武舞”,用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侯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桓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编辑本段武举制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天罡拳比较流行,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裴民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裴民的剑术、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代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有习练徒手的黑虎拳社,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编辑本段发展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相传,三国时期曹植就曾作过一首《空竹赋》,如果这算是有关空竹最早的记录,那么它的历史至少也有1700年了。
在《水浒传》110回中,宋江在受命征讨方腊的路上看到有人玩“胡敲”,有感于宿太尉保举之恩而做诗云:“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携漫徒劳。”当然,小说是后人所写,但也表明,写书人的时代,抖空竹已经很常见了。
据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里边描写:“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汤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者蜣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这里是说,把空钟“刳木中空(实则截竹成小段),旁口(竹段开小孔)”,口内装半圆竹成“哨”,竹段上下的截面以薄木板封严,成为风匣;板之圆心穿竹棍,上长下短,用粗线绳绕在长柄上,“别一竹尺有孔”,将绳儿穿过竹尺的孔,用力勒紧,然后急放,空钟就在地面上不停旋转并发出哨声(气流入孔因压强大又排出)。空钟就是空竹早期的称呼,与现在不同,玩它的时候动作不是抖,它的转动也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地面。
另据秦孝仪所编《海外遗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红婴戏纹圆盒”,盒盖上刻有婴戏图。图中,一个孩子正在抖空竹,旁边还有个孩子捂着耳朵观看。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这幅画里抖空竹的方法与现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据了解,这件剔红漆盒为明代永乐年制作。如果场景属实的话,那么可以说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点与玩法均已相当成熟。
到了清代,抖空竹已发展成为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花样的基础上,又创作出许多新的花样和高难技巧。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编辑本段分类
空竹分为单轮(木轴一端为圆盘)和双轮(木轴两端各有一圆盘)。双轮空竹比单轮空竹容易操作。圆盘四周的哨口以一个大哨口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为高音孔,以各圆盘哨口的数量而分为双响、四响、六响,直至三十。
空竹
当代空竹的构造与抖空竹的技法均有长足的发展,北京地区除了大量地生产制作空竹之外,还出现了专门研究空竹、开发空竹的组织,比如说“北京玩具协会空竹专业委员会”。有近百人参与其中,会员们都是抖空竹的能手。更为重要的是,会员中有不少人自己动手制作空竹,形制多样,变化丰富。最大的空竹直径近一公尺,重好几十斤。此外,又把茶杯盖、茶壶盖、钢精锅盖以至于圆桌面、自行车轱辘等等器物都纳入了空竹系列,抖动起来。会员们自己制作的空竹,有“三起楼子”者,即轮盘共三层,逐层收煞,一层比一层小。有“双轴单盘”者,即一个轮盘的两面都有轴,可以两个人同时抖一个空竹。抖空竹的方法也大胆进取,出现了富于变化、神奇莫测的新花样,有:“金鸡上架”、“翻山越岭”、“织女纺线”、“夜观银河”、“二郎担山”、“抬头望月”、“鲤鱼摆尾”、“童子拜月”、“鹞子翻身”、“彩云追月”、“海底捞月”、“青云直上”等等动作,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最为惊险骇人的是“蚂蚁上树”,长绳一端系于树梢,另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动一只空竹,忽然将飞转的空竹抛向长绳,持绳者用力拉动长绳,将空竹抖向高空,可飞上五六十公尺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时,抖空竹者稳稳接住。初见此技,未有不惊呼者。
空竹
当代空竹的构造与抖空竹的技法均有长足的发展,北京地区除了大量地生产制作空竹之外,还出现了专门研究空竹、开发空竹的组织,比如说“北京玩具协会空竹专业委员会”。有近百人参与其中,会员们都是抖空竹的能手。更为重要的是,会员中有不少人自己动手制作空竹,形制多样,变化丰富。最大的空竹直径近一公尺,重好几十斤。此外,又把茶杯盖、茶壶盖、钢精锅盖以至于圆桌面、自行车轱辘等等器物都纳入了空竹系列,抖动起来。会员们自己制作的空竹,有“三起楼子”者,即轮盘共三层,逐层收煞,一层比一层小。有“双轴单盘”者,即一个轮盘的两面都有轴,可以两个人同时抖一个空竹。抖空竹的方法也大胆进取,出现了富于变化、神奇莫测的新花样,有:“金鸡上架”、“翻山越岭”、“织女纺线”、“夜观银河”、“二郎担山”、“抬头望月”、“鲤鱼摆尾”、“童子拜月”、“鹞子翻身”、“彩云追月”、“海底捞月”、“青云直上”等等动作,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最为惊险骇人的是“蚂蚁上树”,长绳一端系于树梢,另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动一只空竹,忽然将飞转的空竹抛向长绳,持绳者用力拉动长绳,将空竹抖向高空,可飞上五六十公尺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时,抖空竹者稳稳接住。初见此技,未有不惊呼者。
中华武术
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华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总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比如五禽操就是一种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的奇妙功夫,其精髓就是:“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 中华武术,是一种以强身健体为主,以搏击为辅的一种锻炼方式,没有固有的练习形态,注重内外兼修,其精髓就是:“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同时也正是因为他的起源,使之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各个角落,功夫也就是在我们生活当中,在我们平时生活的每个动作当中。中国功夫是一种学识,一种防守,不为战争,只为和平,真正的去理解中华武术的内涵,则要抛开一切门派理念,用心去感悟,因为武术没有任何形式,但同时也可以是任何形式,因此武术没有任何强弱长短之分,而中国武术的练习,也正是为了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则不同于空手道,跆拳道的以攻为守,杀敌之意,中华武术不分高低,而去讲究体会武者的精神,由外转化之内,从而感悟武学的真意。
编辑本段拳法
编辑本段拳法
中华武术主要拳法有:插拳,截拳、挂拳、挡拳、扎拳、套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五手拳、应手拳、咬手六合拳、盖手六合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练手拳、拦手拳、劈挂拳、撂挡拳、撞打拳、通臂拳、通天捶、回马捶、顺步捶、拗势捶、剪捶、罩掌、杀手掌、反臂掌、穿云拨回掌、穿臂掌、荷叶掌、滚龙掌、五手快掌、洪拳二十四掌、掖手、十字手、排子手、万古手、黄英手、八黑手、锦八手、照阳手、金枪手、天罡手、地煞手、剑手、短手、四门重手、小五手、分手苗、分手八快、九宫擒跌手、罗汉十八手、十八手、二十四破手、三十六闭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对手、回回十八肘、虎抱头肘、三晃膀等。
编辑本段起源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到了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武术逐渐形成。
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商周时期,出现了“武舞”,用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侯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桓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编辑本段武举制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天罡拳比较流行,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裴民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裴民的剑术、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代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有习练徒手的黑虎拳社,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编辑本段发展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